来源:理想国imaginist曾经,提到“儿童”,我们脑中浮现的都是可爱的小天使,但不知从何时起,这一画面逐渐变成了亲戚家的熊孩子和日渐低龄的霸凌者。从一个极端,到另外一个极端,接受起来似乎很容易,细想却令人疑窦丛生:城市中的孩子为何会在暗夜中加入流浪儿的行列?他们又是如何在下水道中组织起一座“光明共和国”的?孤儿院里,一场轮流扮作洋娃娃的游戏,怎么会演变为一群小女孩对另外一个小女孩的谋杀?如今,无论是精神分析大法还是童年消逝论,在面对现实时均已逐渐丧失解释力。或许,回到“童年”本身,回到儿童的语言、修辞、爱恨与游戏,回到一个复杂暧昧又充满想象力的儿童世界,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设身处地找到答案。在西班牙作家安德烈斯·巴尔瓦看来,“童年”的观念是一种构建:现代的“童年”概念是在启蒙运动后才产生的,上帝被宣布已死,天堂也不复存在,但人类还是需要一个替代性的天堂去安放一些情愫,这个替代品就是“童年”。于是,孩子们“必须维持童真神话来换取爱
孤儿院里,一群小女孩杀死了新来的那个
2024-10-14 00:00:00来源: Double新鲜萃
赞
你的鼓励是对作者的最大支持
- 好的生活方式,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,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!2024-10-20 00:00:00
- 张静:书信,治愈曾经那个孤独的自己2024-10-17 00:00:00
- 一群人在一起为了一件小事发疯庆祝的样子也太有感染力了…2024-10-16 00:00:00
- 那个在出租屋等死的年轻人,没等来奇迹…2024-10-15 00:00:00
- 懒、宅、颓,是谁杀死了我们孩子的精气神?2024-10-12 00:00:00